三代耕耘铸就绿色奇迹:塞罕坝林场的新使命

承德新闻网 阅读:10 2025-05-06 11:07:01 评论:0

  

  在距离北京约400公里的河北省承德市,一片苍翠的林海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天空生长。这里是被誉为“中国绿肺”的塞罕坝机械林场——从黄沙蔽日的荒原到全球更大人工森林的蜕变,仅用了半个多世纪。截至2025年,这片林场的森林面积已从建场初期的24万亩扩展至115.1万亩,相当于800平方公里的绿色版图,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更为辽阔。而最新数据显示,林场再次完成5万亩云杉林的新增造林,进一步筑牢京津生态安全屏障,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
  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林进沙退”: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态革命

  上世纪60年代,塞罕坝曾是“飞鸟无栖树,黄沙遮天日”的荒漠化重灾区。1962年,之一代塞罕坝人带着“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”的信念扎根于此。通过反复试验,他们攻克了高寒、干旱、大风环境下树种存活的难题,最终选择以落叶松、樟子松和云杉为核心的混交林模式。如今,林场内4.8亿棵树木排成一行可绕地球12圈,每年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,释放氧气60万吨,相当于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天然的“空气净化厂”。

  这一成就的背后,是三代人的接力传承。林场职工丁伯龙回忆:“父辈们用铁锹和草籽对抗风沙,我们这一代用科学经营优化林分结构。”从黑白照片拼成的结婚照到现代化林业管理系统,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深刻内涵。

  新增5万亩云杉林:科学造林背后的技术突破

  2025年新增的5万亩云杉林,并非简单的“见缝插绿”,而是一场精准的生态修复行动。由于云杉林密度过高导致林木分化、病虫害频发,林场团队研发出“冀北地区云杉高效经营技术”,通过间伐、补植、土壤改良等手段,将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30%以上。

  这一技术突破的核心理念是“模拟自然”。科研人员发现,单一树种的纯林容易形成“绿色沙漠”——表面繁茂却生态功能脆弱。为此,新造林地采用“针阔混交+乔灌草立体配置”模式,云杉与白桦、山杏等乡土树种搭配种植,既增强病虫害抵抗力,又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。监测数据显示,混交林区的鸟类多样性比纯林区高出40%,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15%。

  京津生态屏障:看不见的“绿色长城”

  塞罕坝的生态价值远不止于肉眼可见的林海。作为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,这片森林每年为滦河、辽河下游净化淡水2.84亿立方米,防止土壤流失513万吨,相当于在华北平原筑起一道“水土保险库”。

  更微观的生态效应则体现在气候调节上。研究表明,塞罕坝林场使京津地区夏季平均气温降低1.5℃,空气湿度提高10%,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。这恰与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降温增湿效应形成呼应——数据显示,生态廊道可使中心城区东南部降温0.2—0.4℃,湿度提升2%,印证了森林作为“天然空调”的科学机理。

  从“地球卫士”到全球样本:生态经济的多维价值

  2017年,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,2023年再获“土地生命奖”,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标杆。其成功经验可概括为“三个转化”: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碳汇资产,将林业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,将治沙精神转化为文化符号。

  经济账本上的数据更具说服力:林场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50亿元,若计入木材经济效益,整体效益突破千亿元。而新增的5万亩云杉林,预计在未来30年可产生50亿元碳汇收益,真正实现“叶子变票子,空气能交易”。

  挑战与未来:在动态平衡中守护绿色

  尽管成就斐然,塞罕坝仍面临严峻挑战。随着林龄增长,部分过熟林出现生长衰退;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干旱频发,给林木管护带来新考验。为此,林场启动“智慧森林”计划,通过卫星遥感、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树木健康状态,并建立基因库保存200余种乡土树种,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储备生物多样性“芯片”。

  正如 *** 总书记2021年考察承德时强调:“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,筑牢京津生态屏障。”当第5万亩云杉苗扎根土壤,塞罕坝的故事已超越地理边界——它不仅是中国的生态名片,更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启示录:每一棵树的年轮里,都镌刻着文明的觉醒与重生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承德新闻网信息发布平台,集新闻传播、政策解读、文化旅游推广于一体”,形成内容价值的浓缩导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