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德市2025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案(暂行)
承德市2025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案(暂行)
承德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,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双轮驱动,逐步优化居住空间格局。2025年,随着《承德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案(暂行)》的深化落实与拆迁政策的同步推进,一场关乎数万家庭安居乐业的城市变革正在展开。本文将系统梳理政策要点,为市民、从业者及研究者提供全景式解读。
一、拆迁范围:城中村改造与老旧小区焕新并进
2025年承德市拆迁工作聚焦两大核心区域:一是66个城中村的集中改造,其中承德县占比约16.7%(11个村庄);二是延续2021年启动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,当年已完成169个小区、235万平方米的改造,惠及3.4万户居民。这种"点面结合"的推进策略,如同为城市做"微创手术"——既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社会震荡,又精准解决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的区域痛点。值得注意的是,双桥区、宽城县等核心城区被列为重点实施区域,其补偿标准与搬迁规划已形成细化方案。
二、补偿标准:分层计价与动态调整机制
现行补偿政策采用"房屋结构+区位价值"双维度定价体系。具体来看:草房按1900元/平方米、砖瓦房2400元/平方米的基础标准执行,这相当于用同等面积的新建安置房置换20年房龄的老旧住宅。对于土地补偿,创新性地引入"16倍年产值"计算法——以被征土地所在乡镇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为基准,若无法维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,还可通过审批程序提高标准。这种设计如同给补偿款装上"弹簧",既能保障基本公平,又保留弹性调整空间。
针对特殊情形,政策还明确:租赁房屋需三方(拆迁人、被拆迁人、承租人)共同签订协议,而装修补偿、停产停业损失等则需单独评估,不包含在基础房价内。这种"主菜+小灶"的补偿模式,有效避免了因房屋使用性质不同导致的利益失衡。
三、安置方案:保障房与市场化安置双轨并行
对于拆迁户中的中低收入群体,承德市打出"配售型保障房+货币补偿"的组合拳。保障房申购设置精准门槛:需具有城镇户籍满1年、家庭成员稳定就业且社保连续缴纳1年以上,家庭年收入不超过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。新建项目以90平方米以下户型为主,价格较市场价下浮30%-40%,相当于用同地段商品房首付获得全产权住房。更关键的是"封闭管理"制度:保障房五年内不得上市交易,回购价格按原价加银行存款利息计算,既防止投机炒作,又保障居民资产保值。
对于选择货币安置的家庭,补偿款可叠加使用"房票"政策——在指定楼盘购房时可享受额外税费减免。这种设计如同发放"定向消费券",既消化商品房库存,又确保拆迁资金回流城市建设。
四、政策联动:拆迁与人才引进的化学反应
值得关注的是,拆迁政策与人才战略正形成协同效应。引进人才若符合"当地需要"标准,可突破收入限制申请保障房。在宽城县等产业升级区域,部分拆迁地块直接规划为人才社区配套,形成"拆旧居—引人才—兴产业"的良性循环。这种政策组合拳,相当于为城市发展安装了两个引擎——一个通过空间重构提升硬件承载力,另一个通过人才吸附增强软件竞争力。
五、实施保障:备案监管与争议解决机制
所有拆迁补偿协议必须报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备案,协议需明确补偿方式、金额、搬迁期限等17项核心条款。对于评估争议,可参照建设部《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》申请复核,该规定将"房地产市场价格"与补助费用严格区分,避免评估价掺水。这种"阳光拆迁"模式,如同给整个过程安装行车记录仪,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。
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回望,承德市的拆迁政策正展现出从"住有所居"向"住有优居"的升级路径。无论是补偿标准的动态化设计,还是安置方案的梯度化安排,都体现着政策制定者平衡发展诉求与民生保障的智慧。对于市民而言,读懂这些政策细节如同掌握城市发展的密码;对于从业者,则是预判市场走势的重要坐标。随着后续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,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空间重构,必将书写更多值得期待的故事。